地理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作者:刘玉婵发布时间:2013-05-22浏览次数:2319

一、专业现状分析

地理科学专业(专业代码070701)前身为地理教育(师范,专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地理科学(本科,师范)学生,2009年起不再招收专科学生,现有在校学生246人。现有专业教师16人(含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2人。专业教师中有yabo888手机官网最新版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yabo888手机官网最新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各1人。地理科学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本专业教师先后参与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项目30余项,产学研服务项目10余项。自2002年以来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余篇。现建成有地质地貌实验室、区域环境实验室以及巢湖、庐山、泰山、青岛等长途野外实习基地以及滁州市水文局等学校周边野外实习基地。另外在滁州实验中学、滁州二中、滁州四中等建立有教育实习基地。

地理科学专业在申报为本科专业之后,根据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着力加强了地理信息类课程的开设。在2009-2011年间,yabo888手机官网最新版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采取了大类培养方式,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相同课程,三年级开始分专业培养。20127月,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修订了原来的培养方案(即2009版),增加了部分师范类课程。2012年底,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根据我校办学要求,调整该专业为非师范类。随后,围绕非师范的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开展了大量调研和研讨,并重新确定了该专业发展方向,即地理国情监测方向。为此重新设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国家对国情国力调查与监测的需要,培养掌握地理科学及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地理国情监测和变化分析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地理国情监测是个新生事物,因此该培养方向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到目前为止,已有本科毕业生246人,其中4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余人考取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编制。本专业学生在各级竞赛中成绩优异,先后获得 2010年“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活动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职业规划之星(铜奖)”、安徽省高等学校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三等奖、安徽省第二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超图杯”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好成绩。2012届学生陈俊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了论文1篇。

二、专业建设定位与指导思想

以培养适应国家对国情国力调查与监测需要的基层单位一线生产及管理人员为目标,围绕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探索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将本专业办成适应地方土地、林业和灾害等地理国情快速监测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特色以及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本科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本专业办成适应地方土地、林业和灾害等地理国情快速监测与分析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在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科专业。

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探索形成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建成一支涵盖地理、土地、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掌握遥感技术、地理理信息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的适应现代地理国情监测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规模达2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6-8人。

3、初步建成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实践训练培养体系及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林业调查、地籍测量等相结合的野外实践实习基地。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基本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地理教师以及掌握地理科学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为主,针对地理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办学目标,我们创造性地设定了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试图探索一条非师范的地理科学专业新的发展道路。由于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方向,该方向的人才培养尚无很好的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材料,因此本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将主要以国家对地理国情监测和动态变化分析的需求以及地理信息和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来构建,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对国情国力调查与监测的需要,培养掌握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土地、林业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地理国情信息获取处理、变化监测、评估分析、动态信息共享服务及综合应用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继续注重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并努力改造经济地理和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等传统地理学课程使其符合人才培养需要;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除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概论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GIS应用技能、遥感应用技能、地理国情监测专题地图编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

3)针对本专业就业面向的主要领域(土地和林业)分别开设相应课程(如现代土地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地籍测量、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和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森林抽样调查技术、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并积极做好相关的课程建设,建设相应的专业实习、野外实习和生产实践配套的训练课程;

4)努力拓展学生专业和就业领域,开设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环境遥感、农情监测及市场营销、社交礼仪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完善自然地理实验室在地理现象和过程方面演示和实验的建设,增设土地和林业监测及大吞吐量数据处理实验室的建设,使其更好地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实习基地增加3-5个。

2)继续落实和完善各学期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有公共基础类、专业类、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类。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专业训练,拓展相关实习基地1-2.根据国情监测需求,逐步更新和增加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实习内容,增加相应野外实习基地2-3个;充分利用大一暑期开展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项目式培训,强化学生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培养;大学二年级,结合土地和林业重点领域,结合部分生产需求,设置林业和土地利用调查、评价实践;大学三年级设置地籍测量实践;大学四年级,积极联系和巩固稳定的对口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基地2-3个,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和综合能力训练。

3)加强应用型师资的培养与引进:一方面加速现有师资的改造,使其尽快成为双能型教师;另一方面,优先引进具备先进GIS技能和测绘技能的地理学专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以加速师资队伍的整体转型。

4、教材建设

地理国情监测是地理学的一个新方向,部分教材尚缺乏。因此,一方面将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编制新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如地理国情监测导论等。力争在在建设期内力争出版2-3部在符合本专业需要的教材和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

5、教学研究

在现有地理科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前提下,一方面明确每人的研究方向,具体到社会需求领域和行业(如土地、林业、生态环境和灾害等);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老师以应用方向为指导,进行模块课程改革。

6、教学质量监控

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与理论的掌握以及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是判断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为确保教学质量,本专业人才培养将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及相关考核,一方面通过加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地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实习、顶岗实践等,加强其技能训练,并充分注重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形成多方位考核机制。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师资大多为地理学专业背景,与目前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培养还有一段差距。在现有地理科学基础专业教师基础上,将通过“进、转、改”等方式整合培养一支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进”就是引进人才;“转”就是要把原其他专业的相关教师转到该专业教研室;“改”就是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促进部分教师改专业方向。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一支涵盖地理、土地、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掌握遥感技术、地理理信息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的适应现代地理国情监测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规模达2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6-8人。

(三)科研和产学研合作

着力筹建以服务地方地理国情监测为主要目标的团队,并在地理空间数据调查、集成与建库、地理国情遥感解译、无人机观测及地理国情数据变化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5年内争取获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及以上级别的纵向科研课题10项以上,年承接30万以上社会产学研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1)学院明确地理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推进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改造。地理科学专业是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及测绘工程和旅游学的基础学科,地理学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改造,也使院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和地理科学三个专业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2)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学院重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尽快建立完善的自然地理实验室和土地、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实验室,学院每年保障持续不断投入仪器和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以保证专业的顺利建设。

3)注重师资的转化、培训与引进,优化师资结构。在原有地理科学专业师资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对于自愿转专业的老师给予进修、课程安排的优先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方式促进部分教师转变方向;第三,优先引进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并具备土地、林业等地理背景的博士、教授等高素质人才和学术带头人。